王文娟,女,越劇青衣,越劇王派創始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 1926年12月19日出生,紹興嵊縣人。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上海越劇院主要演員,上海越劇院小紅樓劇團團長。 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樸實,自然流暢,韻味濃郁。中低音區音色渾厚柔美,在唱段的重點唱句中,則運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從而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演唱時她以真聲為主,吐字雅中顯濃艷。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樸實中見華彩,于淡中把不同曲調、多種板式組織為成套唱腔,細致而有層次地揭示人物內在感情的細微變化。 王文娟丈夫是著名藝術家孫道臨。 藝術經歷 王文娟父親是個鄉村教師。兩個舅父,一個會拉琴,一個會敲鼓,母親又愛看戲。后在滬、杭一帶演出。 1939年離家至上海,師從表姐--越劇小生竺素娥。初習小生,2年后,改學花旦。開蒙戲是《投軍別窯》飾王寶釧。 1944年受竺素娥提攜,與其搭檔演出《碧玉簪》、《盤夫索夫》等戲,脫穎而出。 1945年下半年,與小白玉梅、邢月芳合作。 1947年與陸錦花合作,成立少壯越劇團。 1948年春與尹桂芳搭檔,演出了《雙槍陸文龍》等戲。 1948年秋,進玉蘭劇團與徐玉蘭合作,首演《風瀟瀟》。從此二人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上海解放后,與徐玉蘭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劇目。 1952年7月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 1952年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飾演《西廂記》中崔鶯鶯,獲演員二等獎。 1953年春,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政治部文工隊,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和做交換戰俘的服務工作,獲朝鮮勞動黨頒發的三級國旗勛章和志愿軍司令部給予的二等軍功章。 1954年春,隨團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 1954年秋,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春香傳》中扮春香,獲表演一等獎。由于在該劇中出色地表演了朝鮮少女的情懷而受到同行的高度贊賞,成為她的成名作。 1955年隨團入上海越劇院。 1955年緬甸總理吳努授予她金質獎章。自50年代中期起,多次隨上海越劇院赴朝鮮、越南、泰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為越劇藝術光揚海外作出貢獻。 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下半年,徐玉蘭與王文娟主演的《北地王》、《紅樓夢》正式上演 1958年8月,作為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成員訪問蘇聯。 1958年后與徐玉蘭主演的《追魚》、《紅樓夢》[1962年7月]、《西園記》先后被攝制成電影或電視。 1960年6月,出席全國文教群英大會。與徐玉蘭合演的《追魚》、《紅樓夢》,曾多次招待國內外貴賓。 1962年,與徐玉蘭一起赴朝鮮輔導朝鮮唱劇《紅樓夢》,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見。文化大革命后,在現代劇《忠魂曲》中飾演楊開慧、傳統劇《西園記》中飾王玉貞、《孟麗君》中飾孟麗君。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1996年領銜主演了10集越劇電視片《孟麗君》。 80年代中期,積極投入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 至60年代初期,藝術上日臻成熟,扮演了神話劇《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角色;在現代劇《忠魂曲》中飾演楊開慧、《西園記》中飾演王玉貞、《孟麗君》中孟麗君等角色,都以演技精湛、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在觀眾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象,被行內名家贊為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員,有“王派”之稱。 代表作品 王文娟戲路寬廣,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臺形象。其中以演《春香傳》扮春香(成名作)、《追魚》中的鯉魚精、《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三看御妹》;現代劇《忠魂曲》中飾演楊開慧、《西園記》中飾演王玉貞、《孟麗君》中孟麗君等劇著稱。都以演技精湛、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在觀眾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象,有“王派”之稱,被行內名家贊為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