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識周博華,除了從她曾經發行的三張個人專輯,更因為她編曲及演唱了華浯版的《心經》。近年來,舞臺上少了周博華的身影,因為她選擇將時間和精力放在音樂教學與制作上,樂得做一個平實的音樂人。 從古典轉向流行 周博華自小就很喜歡音樂。「小時候一家人出外游玩,媽媽總會高歌助興,我們四姐妹便幫忙合音,或來個大合唱。升上中學,我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聲樂老師一直游說我學鋼琴提升自己,但我不想增加家里的負擔,不曾向父母提起這件事。老師還以為是父母不允許我學琴,一天竟親自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周博華緩緩道出與音樂結緣的經過。「雖然最終有機會學鋼琴,但對我而言,那卻是一段艱辛的過程。因為這么『老』才學琴,手指都僵硬了,加上家中沒有鋼琴,哪里可以練琴便往哪里去,也無法計較鋼琴是否老舊走音。」 老師對周博華的期望很高,一心想栽培她成為接班人,還鼓勵她到意大利深造。為了確保學生的學習不受影響,老師并不讓他們接觸流行音樂。學了多年聲樂,周博華漸漸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與同齡朋友脫節。當時民歌、新謠風靡校園,放開自己后,她發現自己其實更喜歡流行音樂。她毅然放棄學習古典音樂,轉而唱流行曲,結果引起老師的憤忿大怒,罵她是叛徒。 「老師氣了我很多年,常常用我來做反面教材,所以雖然畢業了好多年,在學校還是『鼎鼎大名』。」 回首往事,周博華雖然不認為自己做錯了決定,但對于斷了這分師生緣,她卻有無限的婉惜。 雖然熱愛唱歌、喜歡音樂,但周博華從來沒有發過明星夢,當上歌手是意料之外的事。 平常心面對得失 當時她專注于歌曲創作,還參加了激蕩音樂工作坊,與一班音樂愛好者到處發表歌曲。后來她嘗試寫歌寄到唱片公司,結果唱片行老板聽了示范卡帶后,十分賞識周博華的聲音,希望找她簽約。她卻由于當時對娛樂圈的印象不佳而拒絕。二年后,唱片公司又找上她,周博華因為公司答應讓她唱自己的創作而心動了。 當上歌手后,站在臺上面對千萬人群,周博華卻感到心中有一分孤獨。回想與「激蕩」的同伴們跑團時,大伙共同進退,如今自己卻是「孤軍作戰」,加上身為公眾人物,一舉一動皆受人矚目,更讓周博華覺得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由。「雖然心有凄凄焉,但我很珍惜這個機會,同時也感到很壓力,因為本地創作尚未獲得重視,不知這條路可以走多久?」 果然,后來公司對銷售量有所要求,要她翻唱別人的歌曲,即所謂的「口水歌」。周博華大感無法在公司繼續自己的理念,便提前與公司解約。 「當然,歌唱生涯中還是有一些比較美好的回憶。從中國臺灣受訓回來后,漸漸適應了自己的新身分,后期更得到大家的接受及肯定,自然感到十分開心。但我總覺得,站在舞臺上就要對自己、對大眾負責。或許有些人認為唱歌只是一種娛樂,不必那么認真,但我認為不能小覷歌曲對大眾造成的影響。」 由于覺得自己不適合水銀燈下的生活,周博華轉向幕后當制作人、音樂老師,希望平實的和大眾接觸。雖然歌手生涯只是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她并不后悔曾經走上這條路,因為這段日子讓她擴大了生活層面,開闊眼界,學習良多。 許多人向往燈光璀璨的舞臺,周博華卻急流勇退,她可舍得? 「歌星要跑宣傳、要包裝自己、要照顧形像,這不是我要的生活。」緩緩搖了搖頭,她接著說:「公眾的掌聲并非屬于我一人,今天給了我,明天可以給別人。當下得到掌聲就已足夠。」 中學時期參加過無數大小比賽,周博華對于得失十分看得開。她很明白,不論過去多么風光,曾經不代表永恒。「我不是太在乎名利,所以沒什么舍不得的。」 踏入娛樂圈初期,看到有些藝人為了爭名奪利各出奇招,周博華不愿牽涉其中,常常遠離復雜的小圈圈,卻被貼上「高傲」的標簽。司博華本著清者自清的態度,也不爭辯澄清,反而讓一些藝人當成榜樣。 就連在創辦音樂學院的初期被人誤會,名譽受損,周博華也將之當成一種磨煉。她說:「嘴巴是別人的,我無法控制,唯有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
日期: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