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Stephen Edwin King短篇小說拍攝的電影《迷霧 The Mist》,在探索人性的過程中牽扯到了政治、軍事、宗教等一系列問題。Mark Isham的配樂則很明顯的從宗教的角度介入,第7曲的“The Host Of Seraphim”算是影片中宗教氛圍的及至,這首歌曲由Dead Can Dance演唱,這是一支來自澳洲的雙人組樂團,英國另類音樂界新古典主義代表,作品汲收了許多歐陸音樂因子(宗教音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及現代的搖滾、叛客音樂等)。曲目名稱“The Host Of Seraphim”可以翻譯成“撒拉弗的軍團”或者“撒拉弗的眾天使”。熾天使撒拉弗(Seraphim)是上三級(神圣的階級的天使)之一,這一階級的天使級別最高,是上帝的近鄰,被立于上帝的四周,接受最初的“神顯”與“完全”。圣名“撒拉弗”意思是造熱者,傳熱者,是神的使者中最高位者,唯一的使命(或云本質)就是歌頌神,展現神的愛。樂曲以恢宏的管風琴伴奏,莊嚴而神圣,女聲的高亢誦唱和男聲低沉的吟唱交錯,歌詞大意應該是對神的歌頌。影片中這首歌第一次出現在主角一行駕車離開,這一群“不信神”的人在超市“教眾”的注視下,緩緩的駛向未知的迷霧深處。第二次則是在片尾男主角結束了伙伴的生命準備尋死時,云開霧散,一輛輛坦克和救援車輛緩緩的駛過。兩處使用都無比的悲壯而又蘊意無窮。影片中類似的誦唱音樂多次出現,很好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題。
另一首較長的曲目是第3曲“Bugs”,用快速的電子鼓點帶來緊張刺激的效果,標準的Mark Isham風格,把蟲子進攻超市的那段推到了高潮,“Spiders”則可以看作是“Bugs”的Reprise?!癕ist”則把霧的那種虛無縹緲和氣中隱藏的未知的恐懼很好的表現了出來。影片以一首輕快的Jazz曲“The Vicious Blues”終結,大體是想放松觀眾緊繃的神經吧,出自影片《派克夫人的情人 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1994)。
整部影片如同《我是傳奇》,有大段大段的零配樂場景,目的是一樣的,聽不見看不見的才是最恐怖的。所以專輯總時長也只有32分鐘。總體而言,這是一部標準的Mark Isham作品,動作感十足,聽起來暢快淋漓,而以宗教為切入點也處理得很好,大量的誦唱音樂既切合影片的主題,亦達到了悲壯的效果。
如果你喜歡The Mist的專輯《電影原聲 - The Mist(迷霧)》里的歌曲,可以把下面的歌曲連接發給你的朋友:
1.Won't Somebody See A Lady Home?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06.html
2.The Tentacles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07.html
3.The Bugs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08.html
4.The Mist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09.html
5.The Spiders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10.html
6.The Expiation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11.html
7.The The Host of Seraphim (special film version)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12.html
8.The Vicious Blues (From 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 - The Mist
http://www.pengxunkeji.cn/ting/443013.html
發行時間:2008-1-15